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北洋军打败了黄兴,使他灰心失望地离开了武汉,这实际上是又一次帮了黎元洪的忙。
由于汉口和汉阳失陷,武昌城里谣言纷起,好像北洋军就要打过江来。
11月30日(即在黄兴撤出汉阳的第四天),北洋军从汉阳的龟山炮轰武昌城,进行威胁。
军政府各机关中的投机分子大多逃散。
12月1日,龟山打来的炮弹落到了作为都督府的谘议局里。
黎元洪这时已看清楚大势,是一定要&ot;革命&ot;的了。
但是为了躲避风险,保全性命,他仓皇地带领少数亲信,溜出武昌城,跑到武昌下游九十里的葛店。
立宪派绅士的头子汤化龙则已在汉阳失守时跑到上海去了。
在这种情况下,支持局面的是革命党人。
原来的文学社社长蒋翊武继黄兴之后,出任护理总司令(代总司令)。
他们又以总监察刘公的名义出安民布告,宣布由刘公代行都督职权。
在危难中,他们的表现同混进了革命队伍的人还是有所区别的。
袁世凯不想损害黎元洪在武昌的地位。
一个以黎元洪为首的武昌政府是对他有利的。
北洋军虽然隔江炮轰武昌,但并没有发动过江进占武昌的攻势。
11月26日,即汉阳为北洋军攻占的时候,袁世凯在北京和英国公使朱尔典会晤,表示愿意同武昌方面在双方满意的条件下求得停战,并要求英国人把这意思设法转达黎元洪。
朱尔典立即电告英国驻汉口的领事葛福2。
葛福在同冯国璋商议后,派了个英国商人带了停战条件在12月1日晚上来到武昌,黎元洪已经不在武昌。
刘公、孙武、蒋翊武等人认为停战条件是可以接受的,他们就按照英国人的要求,也就是袁世凯方面的要求,用都督黎元洪的名义在停战条约上面盖章。
这个条约规定停战三天,在这三天内双方一律按兵不动,而且规定在此期间,民军方面的兵船&ot;不得行驶,并将机关卸交驻汉英水师官收存&ot;,北洋军方面的火车,&ot;不得往来作军事上之运动,由驻汉英水师官监视&ot;1。
黎元洪对于这个停战的协议,是十分满意的。
英国人和袁世凯方面都认定他是成立和议的对手,这就大大加强了他不仅在武昌政府中,而且在整个革命阵营中的地位。
武昌的革命派中虽然有人认为黎元洪在紧急时擅离职守,应加以谴责,但是这种意见被否决了。
革命党人没有勇气不要黎元洪,因为失掉黎元洪就意味着必须和袁世凯继续作战。
他们重新把黎元洪请进了武昌城。
由于不少立宪派人士跑掉了,军政府人员作了一次改组。
内务部长、财政部长等换上了革命党人在起义前预定的人选。
但是这并不表明革命派在武昌政权中地位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