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精于中炮对屏风马的各种布局变化,残局功力尤深,享有“南粤棋王”
、“魔叔”
的美誉。
杨官璘6岁时以善弈知名乡里,10岁被乡邻称为“乡下棋王”
。
1949年至1951年在香港当职业棋手。
1951年起在广州从事象棋研究及比赛。
1956年获首届全国象棋赛冠军,自1956年至1983年共参加了18届全国象棋个人赛,四次获得冠军,13次进入全国前六名,1977年至1982年代表广东队获三次全国团体冠军。
1982年被授予国家第一批象棋特级大师称号。
1987年获得“健力杯”
冠军。
1999年以不败战绩捧走“元老杯”
成了名符其实的棋坛老元戎。
杨官璘驰骋棋坛五十余年,曾任广东省七届高官、中国象棋协会副主席、广东省象棋队主教练、广州《象棋》杂志主编。
培养出吕钦、许银川、庄玉庭等象棋国手;著有《弈林新编》、《棋国争雄录》、《象棋春秋》等书。
2008年1月4日晚18时30分,因患结肠癌医治无效,于广州市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逝世,享年83岁。
1925年生于广东省东莞县农村,爷爷和父亲都颇通棋艺。
杨官璘3岁开始看棋,5岁能对弈,10岁在乡下已无敌手,少年时致力于古谱研究。
抗战胜利后,杨官璘走出家乡,当过裁缝,23岁开始在广州游乐场打擂,并经常和南国名手卢辉、董文渊在一起切磋棋艺,研究古谱、残局,功力精深,从而为后来驰骋棋坛打下了坚实基础。
1949年下半年,杨官璘应一个在香港的同乡的邀请,到香港观看比赛,并教人下棋。
从此杨官璘以一个职业棋手的身份真正开始了自己的象棋生涯。
1950年,香港中国象棋研究会举办了首届全港会员赛,杨官璘击败好友李志海夺冠,从此成为港澳象棋第一人。
1951年起在广州从事象棋研究及比赛。
随着新中国经济复苏,人们对体育文化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弈棋从此登上大雅之堂,民间象棋界开始自发举行一些有影响力的比赛,其中岭南文化公园原岭南文物宫举行了几次较大影响的赛事:1952年2月至3月主办有杨官璘、陈松顺、卢辉、覃剑秋、曾益谦、袁天成参加的名手表演赛;1953年6月和1954年2月,先后两次举办了杨官璘和另一位岭南棋界的代表人物陈松顺的十局对抗赛,杨均以一局胜出。
1952年至1955年,杨官璘往返于广州、上海、武汉、北京、苏州、杭州等地表演象棋和参加比赛,他两次在十局决胜赛中击败有“七省棋王”
之称的董文渊,加上多次击败陈松顺,就此奠定了一代棋王的地位。
后来杨官璘的好友,武侠小说家梁羽生曾有诗形容杨官璘这段征战史,“不辞北战与南征,三十英年有霸名”
。
1956年上半年杨官璘开始担任广州文化公园象棋顾问,主要负责研究和参加象棋比赛,同年广州市棋艺社成立,杨官璘任社长,此外他还身兼广州《象棋》月刊主编。
1959年调任广东省体委,始任省广东象棋队教练和棋队负责人等职。
1956年1月,国家体委宣布棋类列入竞技体育项目,同年新中国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象棋赛,杨官璘代表广东省参战,力压王嘉良等名将,成为首个全国冠军,从此也开创了中国象棋的一个“杨官璘时代”
。
自1956年到1983年,杨官璘共参加了18届全国象棋个人赛,4次夺得冠军,3次获得亚军和季军,13次进入前6名。
1956年登上首届全国象棋赛的冠军宝座,成为第一位全国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