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他想起十一年前打起卫道的旗号在衡州出兵,现在,由自己奏请在金陵恢复了江南乡试,以孔孟诗书取士选贤,又亲自为这科举人写榜题名。
想到这里,他心中升腾起一股壮志已酬的自豪感,觉得这件事情的意义,比收复金陵城的意义更大。
他由此而意识到应该以主要的精力履行总督的职责了,过去一再幻想做夔、皋、周公的事业,现在虽不能大行于全国,总可以在两江施展吧!
两江素来在全国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把两江治理好了,便为全国树立了一个样板,也培育了一批好官种子,待捻乱平息、长毛残余清除后,全国便都可以仿照两江的样子整饬。
如此,国家岂不中兴了?自己岂不就是当今的夔、皋、周公?曾国藩觉得仿佛年轻了十岁,全身重新奔流着建功立业的热血。
他猛地记起昨夜刘昆递给他的那封信,连忙找来,拆开读着。
打头一行低几格写着:"
江苏无锡籍士子薛福成"
。
曾国藩回忆昨夜写的榜上举人的名字,无论正榜副榜都没有"
薛福成"
三个字。
"
是个落选的士子。
"
他心里想。
第二行写着:"
恭呈太老夫子元侯中堂节下两江治理八条"
。
正思考着治理一个新两江出来,便有人自献方略,曾国藩心中欢喜,仔细地看了下去。
薛福成在简单的几句歌颂曾国藩平定长毛收复两江的话之后,随即提出了养人才、广垦田、兴屯政、治捻寇、清吏治、厚民生、筹海防、挽时变八项建议。
每项建议中又都有具体实行措施,并非书生泛泛空谈,而其中兴屯政、筹海防二策,曾国藩整饬两江的计划中还没考虑过。
全篇呈词,条理精密,文词清通,洋洋洒洒达万余言,结尾几句尤使曾国藩击掌叫好:
窃惟天下之将治,必有大人者出而经纬之。
十余年来,节下廓清东南、安静寰宇之勋,磊磊轩天地,海内扺掌高谈之士,岂能诵说万一?晚生以为,节下戡乱之业,实已过唐之汾阳王、明之新建伯,而今日治理两江之初,更已见三代贤臣之伟略。
节下所处之势,天子依之,海内信之,建一议,行一政,举世将视为转移,不独两江父老,普天之下,莫不以伊、傅、周、召以期节下,而节下亦必孚天下之望。
大清中兴,其翘首可待之事也。
"
这样的人才,居然没有中式,可惜!
"
他决定见见这个薛福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