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姜穆编《曾国藩的幕僚群》中关于薛福成的介绍为:"
薛福成之入曾国藩幕,在同治四年曾国藩北上讨捻时。
福成于宝应舟次,上养人才、广垦田、兴屯政、治捻寇、澄吏治、厚民生、筹海防、挽时变等八策。
国藩一见,大加奖誉,遂邀入幕。
军谋机要,多所参赞,由是声誉隆起,以一书生负天下重望。
"
又,曾氏同治四年闰五月初六日记:"
阅薛晓帆之予薛福辰(成)所递条陈,约万余言。
阅毕,嘉赏无已。
"
下午,薛福成来了。
曾国藩初以为必是一位老成持重的宿儒,谁知竟是一个翩翩美少年!
他叫薛福成不必拘礼,随便坐下,然后用惯于相人的目光将这个后生仔细打量了一番。
但见此人额高而宽,眉宇疏朗,两个黑白分明的眼睛里射出英气逼人的光芒。
"
令器美才!
"
曾国藩在心里称赞。
"
足下在号房里写的条陈,老夫已看过了。
今科乡试,士子如云,大家都抓紧这几天难得的机会,按题做好时艺策论,力求精益求精,锦上添花,以便得个功名富贵。
足下放开正事不去用心,费如许心思写此条陈,不觉得得不偿失吗?"
曾国藩靠在椅背上,以手梳理花白长须,面带微笑地问薛福成。
"
回大人话,晚生一向不乐举业,此番应考,亦不过慰老母之心罢了。
晚生想这读书识字,其目的在于求取治国治民的大学问,故所乐于思考的在民生国计。
这篇条陈,晚生思之甚久,意欲备大人洗刷两江时作参考,故宁可放弃正题策论不做,也要写好这篇两江父老为晚生所出的论题。
"
曾国藩虽是从科举正途出身的大官僚,却早在三十岁时,便对科举考试有些看法,一进北京入翰苑,从一批有真才实学的朋友身上,很快发现了自己学问上的浅陋。
他毅然从八股文中走出来,壹志从事于先辈大家之文,留心时务经济。
并把自己的这个体会详告在家诸弟,希望诸弟不要役役于考卷截搭小题之中,并沉痛地指出:科举误人终身多矣。
他一贯认为,考试能够选拔出人才,但中式的不一定都是人才,落选的也不都是庸才,这中间或有天命在起作用,即所谓功名富贵乃天数。
"
小小年纪就能有如此闳通的见识,确实难得。
"
曾国藩心里夸奖,嘴上却说,"
民生国计要考虑,八股文也要做好,莫负圣上明经取士为国求贤的苦心。
"
"
晚生听从大人的教导,这次回去后刻苦攻读,争取下科中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