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渊明在菊丛里等了很长时间,王弘姗姗来迟,可能因为消息蔽塞。
布衣和官员平等交往,有时候来了两个刺史,陪一个老农,谈话很投机。
可是有一回,中途又赶来一个太守,对渊明在座不高兴,斜眼瞧他。
这太守名叫谢瞻,事后记录这次难得的四人聚会,删去了陶渊明。
姓谢的也是文人,《文选》有他的几首歪诗。
他以堂堂太守之尊,和陶渊明同桌饮酒,觉得近乎耻辱。
这些事儿,渊明已经见怪不怪了。
官员的接济是有限的:清官钱又少。
渊明不哭穷,不敲门,不写李白写给韩荆州的那种求职信。
官员调动频繁,也不可能经常照顾他。
再说他性子倔,择友严,官员还怕请他不动呢。
当初的慧远大和尚,官与僧都趋之若骛的,修书请他,他不去就不去。
当官的,首先是朋友才行,比如王弘。
有一次王弘请他到庐山喝酒,他赤脚去的,大脚板上全是泥。
王弘要为他做几双鞋,他坐地抬脚,让对方量尺寸。
为了尊重刺史大人,他跑到溪水中洗了脚。
五十多岁的人,蹿上跳下的,动作蛮利索。
他不做官却名气大,在场的人为他喝彩呢。
他不坐轿,却经不住众人劝,还是抬腿上去了。
竹轿在青山绿水间,轿夫唱山歌呢。
他一悠一闪的,怪舒服。
他会想:做官好呀,做官能坐轿……可是转眼间,思绪化入蓝天里的几朵停云。
王弘的酒宴有排场的,这也是官场老例。
座上客皆有身份,衣冠整齐,表情严肃。
唯有陶渊明,赤脚,短衣,白头巾,谈吐随意,笑声朗朗,回荡在山谷中。
他酒量奇大,王刺史的幕僚们个个傻了眼。
北宋写《醉翁亭记》的欧阳修,对他真是五体投地。
菜肴太丰盛,渊明要打包的,带回家让老婆儿子解解馋。
王弘酒后吐真言:他在江州任上为时不多了,继任者可能是一个叫檀道济的,渊明未必喜欢。
渊明说:管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