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43章(第2页)

日本学生在欢呼,打着尖厉的口哨。

体格强壮而神情麻木的中国人……

鲁迅对此印象深刻,源于他对国民性的持续的追问。

思想导至感觉。

感觉引发更多的感觉,又反证思想。

他做出了瞬间决断:弃医从文。

医学是不能深入灵魂的。

行尸走肉满街蹿,&ldo;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rdo;

《药》、《示众》、《阿q正传》,对国民的麻木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

麻木是个大词,它衍生多种形态,包括自欺欺人,包括沾沾自喜,包括瞒与骗、吃人与被吃,包括着名的&ldo;精神胜利法&rdo;……

优秀作家的一切努力,都是深入人性。

在鲁迅,是深入国民性、民族的劣根性。

或者说,他是历史性地考察人性。

鲁迅是敏感的。

高度敏感的人方能看见高度的麻木,犹如坚实的个体才能够洞察一盘散沙似的群体。

叶圣陶说:&ldo;在同时代的人中间,鲁迅先生的确比别人敏感。

有许多事,别人才有一点儿朦胧的感觉,他已经想到了,并且想得比别人深。

&rdo;

鲁迅先知先觉,就&ldo;思想的实事&rdo;而言,他又是先行者。

&ldo;三先&rdo;共属一体。

他是思想革命的先驱。

毛泽东称他是&ldo;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rdo;

他想得深,于是他走得远。

他走得远,于是他孤独。

他考察人性,拷问灵魂,从不放过他自己。

他欣赏陀斯妥耶夫斯基对灵魂的拷问、穷追不舍。

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他反礼教,反孔夫子。

而&ldo;反求诸己&rdo;、&ldo;吾日三省吾身&rdo;却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

儒家文化,有学者干脆称做耻感文化。

耻感与基督教的&ldo;原罪&rdo;之说有相通处。

儒学作为有生命力的、开放的文化系统,使浸润于此种文化中的人,并不难于理解陀氏对人性的刨根问底。

中国封建社会,愈到晚期愈呈封闭状态,乃是权力运行的极端化所致。

极端化意味着:唯有这种极端化方能维持日趋腐败的权力系统的运行。

中国的政体落后于西方多矣,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却能够眺望其他语种的文化。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并不依附于封建社会。

文化的本质性力量能洞穿社会形态。

这一点在今天大致能看清了,传统文化有她的恒定价值。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