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43章(第1页)

二十岁前后,鲁迅形成了个体修炼的态势,步入个体的运行轨道。

而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个体修炼与古代杰出文人的修身有同构的关系。

唯有这种个体,方能发现个体的对立面:庸众和沙聚之邦。

鲁迅赢得了思想的持续的喷发点,也&ldo;赢得了&rdo;前所未有的黑暗。

像顾城诗句:黑暗给他一双黑色的眼睛,他却用来寻找光明。

喷发力,也是针对黑暗的攻击力。

理解鲁迅,不妨聚焦于此。

他的写作和他的生存姿态。

把握鲁迅的精神脉络,乃是本文的努力方向。

也许只能思到中途,但只要有思,就是好的。

个体的特征,思为第一要素。

对创造性的人物,必须以创造性的思维与之对接。

鲁迅在东京弘文书院待了两年多,然后去了仙台,学医。

严谨而又慈祥的藤野先生,后来成了他终生铭记的恩师。

三十年代,日本对中国虎视眈眈,但鲁迅的书房里仍然挂着藤野的照片,仍与开书店的内山完造交厚,信任日本医生须藤,这说明他确实对事不对人,待人行事,全凭自己的目光。

日本军国主义和具体的日本人,他是区别对待的。

鲁迅四

鲁迅对西方医学有浓厚的兴趣,各科成绩均好。

这也如同他对地质学、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他一直是文理兼修,能同时看见物质与精神,看见二者的融合与二者的分界。

现代西方大哲,不乏从自然科学转向人文领域的例子,像胡塞尔、罗素,原本都是出色的数学家;像弗洛伊德,从医生转向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宣称全社会都是他的病人。

鲁迅不认同弗洛伊德,却与弗氏有相似处:看社会上的各色人等都有病,只是病的程度不同而已。

在东京,鲁迅和许寿裳经常讨论: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

这样的讨论和追问,当属罕见。

而在当时的日本,由于1894年的中日海战,由于稍后的日俄战争,好战分子急剧增长,军国主义气焰嚣张。

鲁迅被仙台的日本同学视为&ldo;支那学生&rdo;。

成绩好反受奚落、受怀疑:一个支那人,怎么可能在骨学、神经学、血管学、解剖学、细菌学的课程上都取得好成绩呢?

有日本学生写信给鲁迅,开头便说:你忏悔吧!

这等于说:你交待吧,你是怎么作弊的?

鲁迅毫无&ldo;忏悔&rdo;的迹象,班上的同学对他侧目而视,有些人还故意惹他。

他住在一所监狱旁的低级旅馆,瘦弱之躯饱受蚊子的叮咬。

冬天也是蚊子乱飞。

没蚊帐。

顿顿粗食。

有时整夜拍蚊子,拍得一手血……

身心受着煎熬。

真金在烈火中炼着。

这一天,学校放一部日俄战争的纪实影片,片中有个中国人,因做了俄国的奸细而被日军处死。

围观的中国同胞一个个身强体壮却神情麻木,他们在看热闹,看杀头,鸭子般伸长颈项,死鱼般的眼睛转动着某种兴奋。

鲁迅大吃一惊。

本周收藏榜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