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41章(第2页)

他是在特定的生存境域中显现为真的。

这一点,须仔细辨认,不可失之简单化。

陶渊明三

人到中年,几番&ldo;学仕&rdo;失败,他才看透了。

不单是看透官场,他也看透自己。

像他这样的人,不归是不行了。

&ldo;田园将芜胡不归?&rdo;他归到上京里,归到园田居。

前者为老宅,后者有他家的田产,学者考证有十几亩。

后来发生的一些事,他没料到,比如园田居失火,房子烧光了。

又遇灾年,逢兵乱,他穷得断酒,饿肚子:

饥来驱我去,不知竞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这已经是辗转乞讨了,又饿又羞怯的情状溢于言表。

何之:哪里去。

行行:走了又走。

斯里:这里。

估计他走到离家很远的地方,敲门尚且拙言辞。

而当初辞掉彭泽县令,他没想到会沦落到这种地步。

可他的五个儿子都活下来了,他为父是称职的。

他异乡乞讨,讨回的粗食分给五双小手。

战乱赋税高,种田人朝不保夕。

渊明一生,饿过三次肚子,分别是青年、中年和暮年。

短则半月,多则半年。

有个日本学者,名字我忘了,断言陶渊明隐在乡下而心系名利场,这人是胡说。

魏晋隐士,确实不乏借&ldo;隐&rdo;扬名、从山林跃入官场之辈,但问题是:陶渊明根本就不是什么隐士。

《晋书》将他列入&ldo;隐逸传&rdo;,取的是官方立场:有才华有名望的人,他不在官府里,他就是隐士。

还有一种隐士,官当够了,钱捞足了,搬到乡下去,迈起四方步,摇头晃脑念几句古诗。

陶渊明的诗中提到过隐士,可他的&ldo;咏贫士&rdo;、&ldo;咏荆柯&rdo;、&ldo;咏山海经&rdo;不是更多吗?他过的是普通人的日子,官场呆不下去就回家种地,是后人把他捧到&ldo;隐逸诗人之宗&rdo;的牌位上去。

他变成木偶了。

我们品读他,就是要还原他的本相。

我读他近三十年,从来不觉得他是隐士。

本周收藏榜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