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42章(第3页)

八月,为彭泽县令。

彭泽县距他家一百多里,他自己说,主要是因为离家近。

另外,&ldo;公田之利,足以为酒&rdo;。

公田种高梁,高梁酿美酒。

渊明做县令,有点想头说在明处,可见他不唱高调,不宣称自己大公无私。

这次能当上县令,是陶家长辈帮的忙:&ldo;家叔以余家贫,遂见用于小邑。

&rdo;以他的性格,不会去跑官的。

公田数十亩,种高梁好呢,还是种粳稻好,夫妻二人,意见不统一。

翟氏随渊明去彭泽县,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种公田有县衙的小伙子,不劳她动手。

不过她种田有经验,常在田埂上指点,计划来年春天的农事。

她刚满三十岁,面孔红润,像我们在油画中见到的俄罗斯少妇。

八月里秋高气爽,秋风吹乱她的鬓发。

她现在是县令夫人呢。

她远远的看见丈夫来了,官帽好像有点歪。

渊明于官道的尽头下巾车(有帘子的马车),沿田坎路疾步走来。

田野一望无际……

常有州官郡官来,检查工作,吃吃喝喝也罢了,还指手划脚,摆不完的谱。

渊明下班归家,一般是乐呵呵的,要么走向孩子们,要么走向挂在墙上的大号酒葫芦。

如果他闷声不响,翟氏就知道:来了上级领导。

入冬天冷了,渊明的酒量,随气温的下降而上升。

这是他的习惯,持续二十年了。

冬天曾经缺棉袄,他饮酒御寒。

他饮多不乱,就像他的祖父。

酒入血液他兴奋,醉眼朦胧看世界。

他不是难得糊涂,他是经常糊涂。

按上级的标准衡量,他可不够聪明。

晋朝的大官皆出自大家族,权力很大,小官很受气。

又因战乱,武官气焰高。

渊明有个朋友,人称&ldo;刘柴桑&rdo;的,做柴桑县令,因为受不了窝囊气,跑到庐山当隐士,至死不出来。

而普通官吏吃一点官俸,有&ldo;代耕&rdo;的说法,比农夫强不了多少。

渊明指望公田酿酒,备下了坛坛罐罐,可他必须干到明年冬天。

他有了一些官场经验,庶几能对付。

本周收藏榜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