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44章(第2页)

丈夫扛着锄头回家啦,她老远就在门首看见,或听到他的声息,赶紧温一壶酒,将菜肴回锅……炊烟又起,却是袅袅向月夜。

两年后,园田居失火,全烧光了。

一家老小,连同左邻右舍,眼睁睁望着,那个心疼呀。

草屋八九间,小孩儿又多,大的十五六岁,小的才几岁。

小孩儿玩火烧房子,草房,又逢夏日风高时,一旦火势上来,人就拿它没办法,不敢靠近的。

房子没了,器具也没了,只好搬到船上过。

一度钱粮无算,日用紧张。

渊明辗转乞食,可能就在这一年,五个小男孩儿,全是吃&ldo;长饭&rdo;的,刚吃过饭,转眼又嚷肚子饿……亲友们来帮忙了,入秋重新盖房,整理庭院,却是银两不继,横竖是大不如前:&ldo;果蔬始复生,惊鸟尚未还。

&rdo;

而浔阳方向硝烟起,军阀追杀起义军,双方恶斗,百姓逃窜。

四十六岁的陶渊明,移居南村。

南村离柴桑城是更近还是更远,学者们争论不休。

我未曾考证,姑用后者吧。

渊明写《移居二首》,其一云: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左传昭公三年》记载民间谚语说:&ldo;非宅是卜,唯邻是卜。

&rdo;古人灼龟,以龟甲的条纹取兆,称为卜。

渊明不大信天命,迁南村,只有世俗的理由:火灾后的园田居令人心酸,浔阳闹兵乱。

南村吸引他,是因为他听说那儿有不少&ldo;素心人&rdo;。

他离开仕途五年了,仍然对&ldo;杂心人&rdo;耿耿于怀。

讨伐桓玄的刘裕就是杂心人,说一套做一套,干了很多缺德事儿。

刘裕的部属更以搅扰地方出名,当初渊明还跑到刘裕手下做参军。

现在他心明眼亮了,他知道素心人聚集在什么地方。

他们除了农夫,也不乏像他这样的、做过小官的读书人。

因避战乱、避权贵,素心人寻找素心人,躲进南村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惹不起还躲不起吗?东边打仗,躲到南边去。

&ldo;今日从兹役&rdo;,役是搬家之劳。

房子小无所谓,能安下几张床就行。

本周收藏榜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