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他享有诗圣的称号,他又是迎着苦难不低头的圣人。
没人懂得他的内心世界。
所有的努力,只是靠近他而已。
唐朝那么多帝王,和他一比,份量都会减轻。
他广大的慈悲,他永远的坚韧,他日月般闪耀的才华,使他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1962年,他诞辰一千二百五十周年,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隆重纪念。
这使我想起近两年,雨果的生日,塞万提斯的生日,欧洲几百个城市纷纷举行各种活动缅怀伟人。
而我们好像把杜甫忘了。
希望在他一千三百年(2012)的诞辰日,全国都来纪念。
纪念杜甫,记住苦难。
冯至先生说得好,杜甫半生流离,却从未停止歌唱。
我读杜诗的印象是:每到沉郁之处,就有一股力量令人昂起头来。
这力量来自己孔子、屈原、司马迁……也来自广衺的大地,来自生机勃勃的山水、不屈不挠的民间。
‐‐毅然从军的老头,半夜离家的老妇,新婚送丈夫上前线的烈女子,都给了他力量。
伟大的诗人在大地之上……
想想他的那双脚吧,徒步不下十万里。
想想他的眼睛,投向多少村落,多少带血的城郭。
法国人爱戴雨果,是因为法国人懂得雨果。
雨果写《悲惨世界》,写《巴黎圣母院》,写《海上劳工》,为劳苦大众呕心沥血。
雨果八十岁生日,几百万巴黎市民从他窗下走过,向他致敬,为他祝福。
法国人素质高,能充分理解他们的文化伟人,这一点,今天的中国人遥不可及。
单看影视剧,皇帝像走马灯似的,龙袍龙椅龙床,太监与后妃,圣旨和下跪……为商业利益而刺激某些本已淡化的民族心理。
李白杜甫,我们看不到。
文学传记,同样令人忧虑:某知名出版社面向青少年推出一套世界名人传记,中外各十余本,洋洋大观。
我有个爱看书的青年朋友却抱怨说,实在读不下去,宁愿无聊,宁愿睡觉!这事令我震惊。
名人,伟人,被那些四平八稳的作家们处理成温吞水,鲜活的生命被装进条条框框,年复一年败坏读者胃口。
传统文化名人,除了一张标签,就是一堆乏味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