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二十章圭表合仪
赵莽的指甲在黄铜六分仪的刻度盘上划出细痕,西方的360度圆周旁,正被錾子敲出中国圭表的"
十二辰"
刻度。
当最后一道"
丑时"
刻线完工时,晨光恰好穿过窥管,将金星的影像同时投在两个刻度系统上——西方读数23.7度,对应中国方位角"
寅位初刻"
,误差精确到0.1度,比纯西方仪器提升了整整十倍。
"
这简直是把浑天仪装进了六分仪。
"
林夏举着游标卡尺惊叹。
改良后的仪器底座嵌着块明代圭表的残片,正午时分,表影在刻度盘上的移动轨迹,恰好能修正西方六分仪在赤道附近的测量偏差。
赵莽突然想起《崇祯历书》里徐光启的话:"
西法测高,中法测向,如鸟双翼,缺一不可。
"
银钞同盟的旗舰甲板上,新仪器首次对准幽灵船出没的海域。
当金星升至天顶时,六分仪显示的高度角与方位角突然出现矛盾——按西方算法,金星此刻应在银帆船西北方,而中国方位角却指向东南。
赵莽让船员将数据代入《崇祯历书》的计算公式,得出的结果竟与实测值相差1.5度,这个微小的偏差像根细针,刺破了之前所有的信号解读。
"
问题出在岁差。
"
伊察姆指着玛雅历法的星图,1637年的金星位置与现在相比,恰好偏移了1.5度。
原来幽灵船的信号仍按崇祯十年的星图发送,而《崇祯历书》的计算已经包含了三百年的岁差修正,"
就像用旧地图找新路,偏差早刻在星辰的移动里。
"
实验室的星图投影仪前,赵莽将1.5度误差反向代入公式。
修正后的坐标突然跳出屏幕——北纬18度,东经122度,那片被渔民称为"
银坟"
的海域,正是传说中无数银船失踪的漩涡区。
林夏翻出西班牙航海日志的附录,某页边缘用铅笔写着:"
金星偏离历法1.5度时,银帆将找到归宿。
"
改良六分仪在暴雨中持续工作。
当幽灵船的银币再次反射金星光芒时,仪器同时记录下两个数据:西方高度角显示"
求救信号来自12海里外"
,中国方位角则精确到"
漩流东侧三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