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赵莽将这些证据整理成书稿的附录,“其实玛雅人早就用实证的方法总结出规律,只是没有现代的科学术语。”
书稿完成的那天,银钞同盟的工匠们用迷宫原理制造了第一台“光影仪”
。
通过调整镜面角度和汞含量,能将银矿的三维影像投射到任何平面上。
当第十三座城邦的影像在同盟大会上显形时,没人再认为这是奇迹——他们都看到了背后的光路图和计算公式。
赵莽在书稿的最后写道:“所谓超自然,不过是未被理解的自然;所谓奇迹,终能用规律解释。
玛雅人的伟大,不在于掌握了魔法,而在于用朴素的观察,触摸到了光与汞的本质。”
阿吉拉尔用玛雅文在扉页写下译文,两种文字并排而立,就像两种文明对科学的共同致敬。
月光透过帐篷的缝隙照在书稿上,光斑在字里行间跳动,遵循着千年前就被玛雅工匠发现的反射定律,安静而准确。
远处的银矿传来锻锤的声响,同盟的第一批科学仪器正在铸造。
赵莽知道,这本《中西炼金术考》不仅记录了水银镜迷宫的秘密,更开启了两种文明共同探索科学的新旅程——而光的反射定律,就是这段旅程最明亮的路标。
银净之术
赵莽的指尖掠过蒸馏釜的铜制盘管时,银币罗盘突然在操作台上发出轻鸣。
四枚银币自动排列成菱形,高汞与低汞银币的连线恰好穿过釜底的银矿粉末,在刻度盘上投出的阴影,与《跨卷伏笔》手稿里的“无汞炼银”
图谱完美重合。
“就是这个角度。”
他调整盘管的倾斜度,让其与罗盘指示的“东偏南14.21度”
完全一致。
三年来在水银镜迷宫总结的“汞差原理”
,此刻正转化为炼金设备的改良方案:利用不同汞含量银矿的密度差异,通过特定角度的离心分离,实现银与汞的彻底剥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阿吉拉尔往反应釜里倒入墨西哥低汞银矿粉,玛雅祭司后裔的手腕稳定得像天平:“按比例加入硫磺粉,与手稿记载的‘一两银配一钱硫’分毫不差。”
硫磺粉落入矿粉的瞬间,升起淡蓝色的烟雾——这是硫化银与游离汞反应的信号,生成的硫化汞沉淀在釜底,呈暗红色的朱砂状。
改良后的设备核心是三层嵌套的离心罐。
最外层通入142.1℃的蒸汽(对应银河中心频率的温度),中层的银矿浆在离心力作用下分层:含汞量高的杂质被甩向罐壁,纯银则聚集在中心的锥形槽里,通过细管流入冷却池。
赵莽设计的双制刻度盘,能实时显示分离纯度:外圈二十进制标汞残留量,内圈十进制标银纯度。
“之前的设备最多到98%纯度。”
负责记录的同盟工匠惊叹道。
他手中的检测报告显示,第一批次提炼的银锭纯度已达99.99%,汞残留量仅为0.008%,低于《跨卷伏笔》要求的0.01%安全阈值。
银锭表面泛着柔和的光泽,没有普通银器的灰暗,在阳光下像凝固的月光。
赵莽打开反应釜的观察窗,内部的螺旋叶片正按银币罗盘的“汞差-方位”
规律转动。
叶片的倾斜角度严格遵循《九章算术》的勾股定理,确保每一粒矿粉都经过三次分离:第一次去高汞杂质,第二次去硫化汞沉淀,第三次提纯纯银——这个过程完美复刻了水银镜迷宫的“三重校验”
机制。
“后金密使就算拿到设备图纸,也调不出这个角度。”
阿吉拉尔指着刻度盘上的临界值,“他们只懂加硫磺除汞,却不知道温度、角度、转速必须与银矿的汞含量匹配,就像在迷宫里只测汞含量不看角度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