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016续(第12页)

但数据的逻辑难以辩驳。

开普勒在《宇宙和谐论》中指出,火星与地球的轨道共振周期(2.135年),恰好等于银矿产量波动的大周期,这种数学上的吻合绝非偶然。

他用行星运动三定律证明,天体间的引力相互作用本就是宇宙常态,地球受火星影响完全符合物理规律——这种用科学理论为数据辩护的方式,让地心说的哲学根基开始松动。

最致命的溃堤来自教会内部。

米兰大教堂的天文学家席纳尔偷偷重复观测,发现火星亮度变化与银价波动确实存在延迟关联,他在忏悔录中写道:"

我看到的数据与信仰冲突,但我无法否认眼睛看到的事实。

"

这种内心的挣扎,预示着教条权威的衰落——当连神职人员都开始怀疑,思想革命的爆发只是时间问题。

外星干预论的萌芽与变形

受限于观测条件,欧洲学者无法完全理解数据的含义,只能对"

外星干预"

做出各种猜想。

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出"

宇宙智慧生命可能通过天体现象传递知识"

,将其归为"

自然的启示"

;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则设想"

星际间存在无形的以太,承载着星球间的信号"

,为后来的电磁场理论埋下伏笔。

这些猜想虽不完善,却突破了关键的思维禁锢:承认人类并非宇宙中唯一的智慧存在,宇宙可能存在跨星球的交流。

这种认知革命的意义,远超对银矿产量的解释——它打开了人类想象的边界,让学者们敢于追问:我们在宇宙中究竟处于什么位置?其他文明是否与我们共享同一套自然规律?

数据的残缺反而激发了创造力。

由于缺少银钞同盟掌握的"

频率共振"

关键信息,欧洲学者转向更抽象的理论构建: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笛卡尔的解析几何、牛顿的万有引力,这些科学革命的基石,最初都带着解读"

星际关联"

的朴素动机,只是后来发展出更宏大的体系。

思想伏笔的百年结果

这场争论的真正价值,在于培养了"

用数据质疑权威"

的科学精神。

当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审判时,他仍坚持"

观测数据高于一切教条"

,这种态度正是源于对火星数据的长期思考;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强调"

通过现象推导原因"

,其方法论也可追溯到对"

火星-银矿"

关联的探究。

1687年,牛顿发表万有引力定律,从数学上证明了行星间的相互影响是自然规律的必然结果,彻底粉碎了"

地球不受异星影响"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