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赵莽的继任者说:"
那场战斗告诉我们,保护炼银厂的不是线圈阵,而是对宇宙规律的理解,这种理解,终将带我们走出地球,驶向星辰。
"
赵莽最后站在海湾边,看着新造的银帆船按星图航线试航。
船帆反射的380赫兹光芒与线圈阵的电弧在海面交织,远处的幽灵船若隐若现,像在引导新的航程。
他知道,这场激战的终极意义,不是保卫了座炼银厂,而是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维度——当工业技术与星际探索在实战中结合,地球这艘"
飞船"
,终于开始理解自己在宇宙中的航线。
海面上的银潮依旧闪烁,像无数枚在标注安全通道的银币。
它们反射的380赫兹频率,与星图中的安全航线、线圈阵的防御频率、幽灵船的导航信号完全同步,形成跨越时空的能量网络。
这光芒诉说着最激动人心的未来:地球的工业不仅能保护自己,更能指引人类驶向星辰大海,而那场炼银厂的防御战,不过是这场伟大航行的鸣笛起航。
星际银矿考
泉州港的雨夜里,赵莽将第七十二张火星运河图拓片与银矿数据并排放置时,烛火突然在142.1赫兹的共振中微微跳动。
他笔下的《星际银矿考》正进入关键章节——通过比对金星轨道参数与地球银矿分布的数学关联,首次提出"
外星文明通过微调金星轨迹,引导人类发现银矿与电力技术"
的假说,而书中附带的三十七组共振实验记录,像串坚实的脚印,从地球银矿直通向火星运河的源头。
金星轨迹的异常偏差
赵莽在书中列出的首个证据,是金星黄赤交角的微妙变化。
根据《崇祯历书》与玛雅历法的交叉验证,公元前312年(玛雅长计数历起点),金星的自转轴突然发生0.3度偏移,这个微小的角度变化,恰好让其引力场对地球的扰动集中在北纬23.5度(银矿密集带)。
计算显示,这种偏移的自然发生概率低于百亿分之一,更可能是"
精确到角秒的轨道调整"
。
"
就像用引力场的手指,在地球表面划了道银矿带。
"
书中引用老陈团队的模拟实验:当金星轨道按观测数据微调后,地球内部的银元素富集区会向地表移动,形成现在的12处主银矿,其位置与火星运河图的节点坐标存在数学映射(经度差=银矿深度×0.01)。
这种"
行星工程"
的精度,远超自然形成的可能。
银矿与共振频率的巧合
《星际银矿考》最震撼的部分,是银矿物理特性与142.1赫兹的完美匹配。
检测显示,所有主银矿的硫化银晶体,其固有共振频率都集中在142.1±0.5赫兹,这种一致性在自然矿物中极为罕见;更关键的是,该频率恰好是金星自转周期(243天)与火星公转周期(687天)的最大公约数换算值,这种"
跨星球物理常数的共鸣"
,只能用设计论解释。
书中附带的实验记录详细记载了验证过程:用142.1赫兹电流照射普通银矿石,其银元素提取率从30%跃升至85%;而对非银矿(如铜矿)照射相同频率,提取率无明显变化。
赵莽在此处批注:"
银矿像被预设了接收频率的天线,专门等待人类用电力激活。
"
技术引导的时间链证据
赵莽梳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