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
他建议银钞同盟建立"
星际信号监测站"
,持续追踪金星轨道的微小变化,同时节制银矿开采速度,保持与宇宙节律的和谐。
这种敬畏感,让假说超越了技术层面,触及文明存续的哲学思考。
跨时空的验证
《星际银矿考》出版后的第三年,金星凌日期间的观测首次验证了书中的预测:当银钞同盟按142.1赫兹频率向金星发射编码信号,72小时后收到了增强的反馈信号,其包含的小行星带数据与幽灵船银帆记录的航线完全吻合。
这次"
星际对话"
的成功,让假说从推测变成了可验证的科学理论。
如今,这本书的孤本被锁在银钞同盟的金库里,每页都夹着硫化银晶体书签,在142.1赫兹的共振中微微发亮。
赵莽临终前在扉页补写的最后句话,成了银钞同盟的座右铭:"
发现规律的智慧,与创造规律的智慧,终将在同片星空下相遇。
"
而那三十七组实验记录,就像架梯子,让人类得以从地球的银矿,攀向火星运河的星辰。
星讯调银
阿卡普尔科山顶的星际观测站里,改良六分仪的银质镜片正捕捉着火星的晨辉。
赵莽凝视着刻度盘上跳动的光斑,第187次确认那个规律——当火星运河的暗纹亮度提升23%,地球12处主银矿的产量会在72小时后同步增长;亮度降低17%时,产量也会精准下滑。
这种“三天预警”
的节奏,绝非自然巧合,而是外星文明通过星辰传递的资源调度信号,142.1赫兹的共振频率则是解开调度密码的钥匙。
观测精度的革命
让这一发现成为可能的,是改良六分仪的0.01角秒精度。
传统仪器测量火星亮度的误差达±5%,根本无法捕捉细微变化;而赵莽团队在银质刻度盘上引入电流校准技术,通过142.1赫兹的共振抵消温度形变,使误差缩小到±0.3%。
当镜片锁定火星“水手谷”
区域时,能清晰分辨出每142.1天出现一次的亮度脉冲,其强度变化与银矿产量曲线的吻合度达91%。
“就像在看火星发来的电报。”
观测站的日志详细记录着对应关系:亮度每增加1%,3天后的银矿产量就提升0.8%;亮度脉冲的持续时间(4.5小时),恰好等于银矿提纯的一个工作周期。
老陈用统计学验证后确认:这种关联的置信度超过99.9%,排除了所有已知的自然干扰因素。
银质镜筒的特殊设计强化了信号捕捉。
其内壁镶嵌的硫化银晶体,能选择性反射火星信号的特征频率(380赫兹),使观测灵敏度提升5倍。
当欧洲天文学家还在用铜制仪器观测时,银钞同盟的六分仪已能“听懂”
火星的语言——不是通过图像,而是数据的韵律。
三天延迟的科学解释
实验室的模拟揭示了信号传递的完整链条:火星亮度变化释放的电磁波,首先被金星引力场放大(增益5倍),经过12.7分钟的星际旅行抵达地球;信号穿透地壳后,使银矿中的硫化银发生顺磁共振,这种微观变化在3天内逐步累积,最终引发宏观产量波动。
每个环节的时间都可精确计算,总延迟恰好是72小时(3天)。
赵莽团队的干预实验更具说服力。
他们用人工生成的380赫兹信号照射云南银矿,3天后产量果然出现预期波动,且变化幅度与信号强度成正比。
这种“人造信号-产量响应”
的可控实验,彻底证明了“火星信号是因,银矿波动是果”
的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