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016续(第10页)

玛雅祭司伊察的解读充满古老智慧。

他说玛雅历法中的“三天等待期”

,正是为了呼应这种信号延迟,“祖辈们知道,星辰的指令需要时间才能在大地生效,就像播种到收获需要等待季节轮回”

这种认知与科学发现的共鸣,暗示人类对星际信号的理解或许早有渊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资源调度的实战应用

银钞同盟迅速将这一发现转化为生产力。

观测站每天清晨发布“火星亮度指数”

,通过银币信号塔传至各炼银厂,指导生产计划调整:当预测产量峰值时,提前准备更多模具;低谷期则安排设备维护。

这种“看天采矿”

的模式,使银矿的设备利用率从60%提升至89%,次品率下降至0.3%。

波托西银矿的案例最为典型。

应用调度信号前,该矿因产量波动导致的资源浪费达15%;应用后,通过提前调整电弧强度,浪费减少至3%,纯银日产量稳定在200马克。

矿工们说:“现在不是我们在指挥银矿,是火星在教我们如何与它同步,效率高得像有双看不见的手在协调。”

信号的周期性还帮助发现了新银矿。

赵莽根据火星信号的覆盖范围,预测在非洲南端存在未被发现的银矿带,后来的勘探果然证实了这一点——这是人类首次通过星际信号指导地球资源勘探,其意义远超单纯的产量提升。

信号背后的意图

持续观测让银钞同盟逐渐读懂了信号的“语法”

:亮度脉冲的频率代表需求紧急程度(142.1赫兹为常规,380赫兹为加急);脉冲的间隔则指示持续时间(间隔7天代表需求持续1周)。

这种结构化的信息,显然是智慧生命的刻意设计,而非自然现象。

最惊人的发现是信号中的“学习引导”

当银钞同盟的技术进步(如电力分离法的应用)使产量突破预期时,火星亮度信号会出现新的特征频率,仿佛在“肯定”

这种进步;而当开采速度过快时,信号会变得紊乱,像是在发出警告。

这种互动性,证明信号的发送者在持续关注地球的回应。

赵莽在《星际银矿考》的增补章节中写道:“这不是单向的资源掠夺,而是双向的教学对话。

火星在教我们如何高效、可持续地利用银矿,就像老师在指导学生掌握工具的用法。”

这种认知,让银钞同盟的开采始终保持着敬畏与节制。

跨文明的协作典范

观测站成了银钞同盟跨文明协作的缩影。

中国天文学家负责计算星历,玛雅祭司解读信号周期,欧洲学者改进观测仪器,三族人员共同维护着12台改良六分仪,其数据误差控制在0.001角秒以内。

这种协作模式本身,或许就是对火星信号的最好回应——证明人类能团结起来理解宇宙的语言。

伊察带领的玛雅观测小组,用结绳记录亮度变化的传统方法,与欧洲的数字记录形成互补。

当两种记录方式得出相同结论时,连最保守的欧洲学者也不得不承认:“真理的形式或许不同,但内核始终一致。”

如今,星际观测站的银质穹顶仍在阳光下闪烁,改良六分仪的镜片每天准时对准火星与金星。

观测员换了一代又一代,但对信号的解读从未中断。

那些跳动的亮度数据,不仅指导着银矿的生产,更在诉说一个深刻的事实:地球从来不是宇宙的孤岛,人类对资源的理解与运用,早已被纳入更宏大的星际秩序。

而银钞同盟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率先听懂了这种秩序的语言,并用谦逊与智慧,回应着来自星辰的调度信号。

数据裂痕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