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行会还建立"
技术追溯制"
:每批火器都刻有工匠编号,若发现用于扩张,可直接追溯责任人。
这种行业自律比朝廷律法更直接——工匠们明白,自己手中的工具既能守护家园,也能变成掠夺的帮凶,伦理选择就在每次锻造的火花中。
朝廷的严格审批流程。
使用防御型技术需经过"
三院会签"
:
-兵部确认"
确系外侮威胁"
-户部审核"
弹药消耗与防御需求匹配"
-都察院监督"
使用范围不越界"
天启七年(1627年),福建巡抚曾申请调拨火箭镇压海盗(非外侮),被都察院驳回,理由是"
违银板禁用之训"
。
这种制度设计确保技术不会被轻易用于内战或非正义战争,从权力源头防止滥用。
知识传承的伦理捆绑。
赵莽编写的《防御技术要诀》将十六进制转换表与伦理训诫融为一体:每页技术参数旁都印有"
非御外侮不得轻用"
的批注,学员需先背诵伦理条款,才能学习代码转换。
这种"
技术-伦理"
捆绑的传承方式,使使用者在掌握能力的同时,也将约束内化为思维习惯——明朝后期的军器监官员,几乎都能完整复述银板的禁用条款,即使从未见过银板本身。
与殖民扩张技术的本质区别
技术发展的目标差异。
欧洲殖民者将火器技术视为"
帝国扩张的利器"
:西班牙的火枪改良追求"
快速装填以适应美洲征服"
,英国的舰载炮研发围绕"
控制海洋贸易路线"
。
明朝的防御型技术则以"
守住疆土"
为目标:所有改良都针对"
如何在辽东山地有效防御骑兵"
,参数设计与地形、气候深度绑定,离开特定防御场景后威力大减——目标的不同,决定了技术发展的伦理走向。
技术扩散的严格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