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明朝严禁防御型技术外传:不仅十六进制转换表被列为"
军机密级"
,连火箭的银质部件都规定"
用完即回收熔化"
,防止技术流入民间或他国。
这种控制不是为了垄断技术,而是为了确保其不被用于扩张——与荷兰东印度公司主动向殖民地输出火器的做法不同,明朝的技术保密带有鲜明的伦理目的:好的技术,在不合适的人手中可能变成灾难。
技术叙事的价值导向。
明朝的军事着作(如《火攻挈要》)在记载火箭技术时,始终强调"
此器专为守国设,非为开疆用"
,将技术成功与"
忠君卫国"
的价值观绑定;而同时期欧洲的《论军事艺术》则鼓吹"
火器是文明征服野蛮的工具"
,充满种族优越论。
这种叙事差异反映了技术背后的文明观:明朝将技术视为守护文明的手段,欧洲将其视为文明扩张的武器,而前者更接近银板"
禁用条款"
的精神内核。
坚守禁用条款的文明意义
重新定义技术的价值。
明朝的实践证明:技术的价值不在于征服多少土地,而在于守护多少生命;不在于扩张多大疆域,而在于传承多少文明。
宁远城墙上的火箭残骸,见证的不是军事扩张的野心,而是面对外侮时的众志成城;锦州城下的烟雾轨迹,记录的不是杀戮的效率,而是降低伤亡的智慧——这种对技术价值的重新定义,让银板的禁用精神有了具体的历史注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