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波托西周边的火山喷发留下了大量多孔的黑色岩石,他将一块掏空的火山岩放进电解池底部,发现汞液沉入岩孔后,竟像被锁住般不再流动,而银粒则顺着岩石的纹路滑向边缘,与汞彻底分离。
"
这石头会选东西。
"
曼科敲着火山岩,它的孔隙大小刚好能留住汞珠,却让银粒通过。
赵莽用放大镜观察后发现,火山岩的微孔结构像无数个微型漏斗,汞的密度大,会沉入孔底;银的密度较小,能顺着缝隙流出。
这种天然的分离功能,让沉淀池省去了复杂的过滤装置。
更重要的是火山岩的耐高温性。
原始电解池的沉淀池用陶土烧制,往往因电弧产生的高温开裂,而火山岩能承受住三百伏特电压带来的热量,即使电弧直接落在岩石上,也只会留下几个焦黑的斑点。
玛雅工匠们将火山岩切割成不同形状:圆形的做沉淀池,扁平的做电极底座,带凹槽的则做电解液导流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们甚至开发了"
多层火山岩过滤法"
:将三块不同孔隙的火山岩叠放在一起,最上层过滤较大的矿渣,中层分离汞液,下层收集纯银。
这种装置不需要任何金属配件,完全用岩石的天然特性完成分离,被赵莽称为"
石头做的炼金术士"
。
一次,西班牙人突袭了一个电解点,却只找到些散落的火山岩。
他们以为是印第安人祭祀用的石头,踢到一边就离开了——谁也想不到,这些不起眼的黑石里,藏着提炼纯银的关键技术。
三、丛林里的移动工厂
玛雅人将电解池改造成了能在丛林中穿梭的"
移动工厂"
。
他们用坚韧的藤条将竹轮、火山岩沉淀池和铜电极捆成一个背架,整个装置重约三十斤,一个壮丁就能背走。
遇到河流时,他们把装置拆开,用独木舟运输;进入山地时,又能快速组装,在两刻钟内启动电解。
这种机动性来自对本土资源的极致利用:竹轮的轴用棕榈树芯制成,自带润滑效果;电极的铜丝用树皮包裹,防止雨林的湿气影响导电;甚至连转动竹轮的把手,都用耐磨的猴面包树制成。
赵莽曾试着拆解一套移动电解池,发现其中二十多种部件,竟全是波托西丛林里的产物。
他们还发明了"
雨林供电法"
:用四根弹性极好的橡胶树藤蔓拉动竹轮,代替人力转动。
藤蔓在风力作用下来回摆动,带动竹轮持续旋转,为电解池提供稳定的动力。
这种"
风力辅助装置"
让原本需要两人操作的电解池,现在一个人就能看管,分离效率虽略有下降,却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
在雨季来临时,玛雅人又将电解池搬进了山洞。
他们利用洞顶滴落的水珠冷却过热的电极,用岩壁上渗出的矿物水增强电解液导电性。
赵莽在日记里惊叹:"
他们把丛林的一切都变成了电解池的一部分,树木是支架,岩石是容器,连雨水都成了助力。
"
西班牙人曾组织过一次大规模围剿,出动了五十名士兵,带着猎犬沿着河流搜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