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整整吃了三年的面食,荷兰薯(土豆)、包粟(玉米),洋葱,还有其他种植的蔬菜,加上旧金山运来的咸鱼。
如今,终于可以吃一口自己种植的家乡饭了。
要是今年还是不成,他们都准备放弃水稻,准备大面积种植“索诺拉小麦”
或者“澳大利亚白小麦”
了。
自从他们卷走周围所有的华人劳动力后,萨城几个大的粮食供应商就对他们停止了售卖,萨城的垦荒公司联手断掉他们在本地的食物和种子、工具采购途径,前期的吃喝、工具全都要靠运,每日马车不停,几乎成了第二个“淘金小镇”
。
中间的血腥更是不少。
——————————
从田里回来,陈九又带着两人巡视核心区域的建筑和设施。
这里俨然一座规划严整的城镇。
正中央是一座两层高的木楼,是陈九和陈桂新等核心成员办公和居住的地方。
楼外有木质的栅栏和壕沟,几个关键位置还设有瞭望哨,是整个农社的指挥中枢。
议事堂的东侧,是几个巨大的棚屋式建筑,那是集体食堂。
此刻虽未到饭点,里面却依旧人声鼎沸,负责伙食的师傅们正在为晚上的大餐做准备,蒸腾的热气和饭菜的香气从门窗里飘出。
西侧,则是一片叮当作响的工坊区。
铁匠铺的炉火烧得正旺,几个赤膊的汉子正抡着大锤锻打农具,火星西溅。
陈九知道,这铁匠铺的里间,还藏着一个军械工坊,负责保养他们从各种渠道弄来的枪支,并用缴获的材料打造长矛和砍刀。
里面还藏着几个从各个渠道绑过来的“枪械专家”
。
最让陈九看重的,是那几座高大、坚固的谷仓。
谷仓用厚重的木板建成,地基垫得很高,周围还挖了防水火的沟渠,由“保善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