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4跨卷伏笔
崇祯十二年的春雨,打在秘鲁银矿的观测站窗棂上,溅起的水花在银质星图仪上晕开细小的银圈。
赵莽用鹿皮擦拭六分仪的镜片,镜片里金星的圆面在"
东大距"
时显得格外明亮——这个离太阳最远的位置,本应是测算轨迹最精准的时刻,案上的羊皮纸却记录着组刺眼的异常值:连续七日的观测数据,均比《崇祯历书》的理论值偏差0.7角秒。
"
勾股弦能算这个。
"
他推开被雨水打湿的《九章算术》,在漆布上画出直角三角形:弦长对应金星到地球的距离(5800万千米),勾长是0.7角秒对应的弧长,算筹排列的结果显示"
偏差对应实际距离约230千米"
。
这个数值在天文尺度上微不足道,却像根细针,刺破了理论轨迹的完美表象。
当赵莽将七组偏差值按日期顺序连线,图案突然清晰起来:六条短线组成的网络,在坐标纸上呈现出规则的直角转弯,像人工开凿的河道分支,而非自然天体的摄动误差。
他让学员用银币罗盘的刻度放大图案,那些线条的走向竟与玛雅祭司珍藏的"
火星图"
上的标记惊人吻合——那是传说中火星上的人工运河网络。
玛雅祭司伊察捧着祖父传下的鹿皮星图赶来,图上用朱砂绘制的火星表面,布满与偏差值图案相似的脉络。
"
老人们说,红色星球上有智慧生命开凿的水道。
"
他用燧石在偏差图旁补全了缺失的线条,整个网络瞬间闭合,形成完整的灌溉系统,"
金星的偏差,是在给我们指认这些水道的位置。
"
中国航海家李保用"
重差术"
验证两者的比例。
他以地球赤道半径为基准,算出偏差图案与火星运河的缩放比例为"
1角秒对应330千米"
,恰好符合火星直径与地球直径的比值。
当这个结果用算筹摆出时,连最怀疑的欧洲学员都沉默了——自然误差绝不可能呈现如此精确的几何对应。
欧洲科学家安东尼奥将望远镜对准火星,虽然镜片的精度不足以直接观测运河,却发现火星的黄经变化与金星的偏差值存在周期性关联:每当火星运行至"
冲日"
位置,金星的东大距偏差就会达到0.7角秒的峰值。
"
这是共振信号。
"
他在日志中写道,"
就像两艘船在海中互相影响,两颗行星的引力也在传递某种信息。
"
赵莽让银币信号学院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