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019(第15页)

星连冬至:十六星齐辉的宇宙约定

赵莽将《崇祯历书》的星图与玛雅祭司递来的鹿皮历法叠放在一起时,烛火在两张图的交界线跳动。

当他用朱砂笔将十六颗亮星连成直线,两张图上的连线竟完全重合,终点都指向冬至夜的天顶——崇祯十三年的冬至夜,将出现"

十六星连珠"

的天象。

更惊人的是,此时地球、金星、火星将构成等腰三角形,这种特殊的相对位置,与《跨卷伏笔》中"

外星文明干预周期"

的描述完全吻合。

他意识到,这不是偶然的天象巧合,而是宇宙规律用星辰排列发出的邀约,是启动水晶头骨阵、解开银河航线密码的唯一钥匙。

一、两张历法的星图共鸣

《崇祯历书》是徐光启与欧洲传教士共同编撰的天文历法,用西洋坐标系标注了全天亮星的位置和运行周期;玛雅历法则用象形文字和圆点符号,记录着星辰的周期性聚会。

当赵莽将两者的比例尺统一(1寸代表10度天球角),发现对十六颗亮星(天狼星、北极星、金星等)的位置标注误差不超过0.3度,这种精度在没有望远镜的时代堪称奇迹。

关键的突破在"

连珠线"

的发现。

《崇祯历书》的批注中,徐光启用小字写着:"

崇祯十三年冬至,诸星若串珠,地金火三星若鼎足。

"

玛雅历法的对应位置,用十六个圆点连成直线,旁边画着三足鼎的图案,鼎足分别标注着地球、金星、火星的符号。

两种文明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记录着同一个天象,证明"

十六星连珠"

是客观存在的宇宙现象,而非某一文明的主观想象。

赵莽用算筹计算星轨的交汇时间。

《崇祯历书》采用回归年(365.2422天)计算,玛雅历法则用金星周期(583.92天)校准,两者得出的"

十六星连珠"

时刻惊人一致:崇祯十三年冬至夜三更(北京时间凌晨1点至3点),误差不超过一刻钟。

这个时间点,太阳恰好运行至南回归线,北半球处于夜长昼短的极致,仿佛天地都在屏息等待星辰的聚会。

历法中的"

星等标注"

暗藏玄机。

《崇祯历书》将十六颗星的亮度统一标注为"

一等"

,而其中四颗实际是二等星;玛雅历法用同样大小的圆点表示这十六颗星,忽略了实际亮度差异。

这种"

刻意的统一"

证明,连珠的十六颗星不是按亮度筛选,而是按某种宇宙规律的"

入选标准"

——赵莽后来发现,这些星的光谱中都存在142.1赫兹的电磁辐射,是宇宙通信网络的"

信号中继星"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