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文小说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35章(第2页)

作品的立意或主题,因回流到日常感觉,所以无板结,无说教。

《红楼梦》中的意识流动,似乎到了&ldo;意识流&rdo;的边缘上,却停在边缘,照顾读者。

小说开头还谈了一通&ldo;意淫&rdo;,俨然是个大发现。

估计雪芹原稿,涉及&ldo;淫&rdo;的东西更多,被脂砚斋斟酌后划去了。

曹雪芹九

天理走了极端,情、欲、色要走另一个极端。

这是历史本身的张力使然。

想想曹雪芹那阮藉式的性格,多愁善感又桀骜不驯,他要走极端的。

只有那些在一条路上走到黑的人,方能看见飞鸟各投林,&ldo;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rdo;

作家的好手段,是一竿子插到人性深处。

插不深,则会弄些面面俱到的拚盘,宣称他表现时代……

宝玉含玉而生,那块玉,王国维解读为欲。

人生诸多欲望烦恼,系在脖子上。

宝玉摔它好多次,恨声连连,把命根子说成劳什子。

他最后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似乎解决了欲的问题,由色而空,一切人间悲喜,终归于佛门清净。

我觉得,这是曹公布下的迷魂阵。

由色向空,古今中外皆有,是生存情态中固有的环节,只程度有不同。

跛足道士唱的《好了歌》,说世间一切&ldo;好&rdo;都将归于&ldo;了&rdo;。

甄士隐有&ldo;夙慧&rdo;,一听便悟,当场为《好了歌》作注解:&ldo;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rdo;不过,官场民间,有此&ldo;夙慧&rdo;者并不少。

曹雪芹的高明处,却是把我们的目光定在茫茫雪地上,由空返色,由大梦的终点返回大梦,重新打量人的生存,尤其是女性的生存。

他带着我们步入虚无,又从虚无重返人世,这一去一返并非无用功,它使生存的诸环节毕现纷呈。

由色而空,由空返色;从有到无,无中生有:这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庶几接近西哲所言:&ldo;人是虚无的占位者。

&rdo;

而一般作家和思想者,常止步于由色向空的环节。

曹雪芹走得更远,这&ldo;更远&rdo;却是返回。

修养,情力,欲之烦恼,三个助推器,成就了我们的顶级作家。

曹雪芹确立女性价值,是《红楼梦》的核心思想。

群芳凋零,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然而有芹泥,有雪芽;&ldo;一寸嗟独在&rdo;,有叹息就会有生长。

有见证毁灭的眼睛,就会有美好的事物重新出现。

曹雪芹的人生观是入世的,积极的。

本月排行榜
本周收藏榜
最新更新
新书入库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